华语动作片在海外火了,老港片被翻新,内地观众却等不到上映
上个月去多伦多电影节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那边有个中国动作片特别能打。名字叫《火遮眼》,首映那天观众看得直跳脚,打斗场面一出来就鼓掌,散场后主创团队被影迷围得水泄不通,不少人还摆出武术姿势合影。老外对华语片这种热情其实很少见,毕竟以前他们看我们电影都是出于礼貌性捧
上个月去多伦多电影节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那边有个中国动作片特别能打。名字叫《火遮眼》,首映那天观众看得直跳脚,打斗场面一出来就鼓掌,散场后主创团队被影迷围得水泄不通,不少人还摆出武术姿势合影。老外对华语片这种热情其实很少见,毕竟以前他们看我们电影都是出于礼貌性捧
这不免让人怀念25年前的港片,商业片和文艺片齐飞,影帝影后跳出舒适圈,挑战不同的戏路。
”上映前没人敢押宝《捕风追影》,预测4亿封顶,结果一路飙到9亿,脸被打得啪啪响。
也不如《铁三角》般的勾心,反而动作场面只於表面,也就像《枪王之王》般剧情稍微精彩,只可惜在角色上的心智过多都略显智障
反正刚看到“成龙二度内地票房破十亿”,我是真的有点感慨——有些人年纪越大,越是能活成一种倔强。
近期内地上映的三部港片,把“冰火两重天”演成了“生死局”——一边是成龙用《捕风追影》扛着港片闯过10亿大关,硬生生拽回观众对港片的期待;另一边是张家辉、郭富城用惨不忍睹的票房,把港片的脸按在地上摩擦,连“烂泥扶不上墙”都算客气的评价。
电影风速极战的首映之后,无论在网络或是实体院线都收到了纷繁复杂的评价。尽管其粗糙的制作质量和远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引来了诸多批评声,但亦有一部分观众对其表示赞许。然
俗话说,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。近期上映的港片,有两部电影的票房,差距太大,形成鲜明反差,一部票房10亿,一部票房才有530万,这两部电影就是成龙《捕风追影》和张家辉《赎梦》,同样都是港片。
成龙+梁家辉,两个加起来快150岁的老炮儿,居然把暑期档最后一口气给续上了。8月底,《捕风追影》点映就破亿,第三天直接干到日冠,现在9.69亿。
到了本年度暑期档的“收官季”,一匹真正的黑马出现了,也即老将成龙与梁家辉携手的新作《捕风追影》。
由申奥导演执导的《南京照相馆》,虽然以将近30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登顶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。由上美制片厂出品的《浪浪山小妖怪》,累计票房虽然超过了14亿人民币并拿下了今年暑期档的票房亚军。但要说最大的“黑马”,那绝对还得是成龙主演的《捕风追影》。
影片点评:太好看了,演员牺牲特别大,但是这份牺牲不可或缺。汤唯就是为王佳芝这个角色而生。那股韧劲,那股折磨的苦楚,都被她一颦一泪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战争下的情爱诞生得如此荒谬儿戏,却又来的如此真实。这场行动或许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,但成功已经歌颂太多,我们仍然需要一
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,大概就只有古天乐的《恶行之外》和《私家侦探》、刘德华的《猎金游戏》和郭富城的《无名指》三部。
许多人都是冲着"驱魔"的题材而来,而海报上张家辉的炫酷造型搭配灰暗的色系也增添了许多神秘感,反正给我感觉就是那么炫酷的造型应该特能"驱"吧。
当港片深陷警匪片类型循环的窠臼,当生死议题在商业电影中常被简化为浅层冲突,2024年上映的《破・地狱》却以殡葬行业为独特切口,借一场场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困境的葬礼,为华语电影市场撕开一道“新裂口”。
香港资深演员黎宣(原名黎萱)于日前安详离世,享年93岁。她不仅是TVB黄金时代的“奶奶专业户”,更是香港电影王朝黎氏家族的活历史——父亲黎民伟是中国电影先驱,侄女黎姿是TVB视后,一门三代皆传奇!
一个人无法按自己的理想构建具有实际效力的新秩序。于是就出现了一头狼驱逐另一头狼。一个组织被另一个组织血洗。但是一切生活照旧。这真是边缘人视角的电影。没有大志的开始,没有好报的结尾。整体代入感挺不错。最大的俩缺点,一个是成龙的角色伟光正过头,前后缺乏过渡和成长性
在流量为王、番位成执念的影视生态里,《捕风追影》主创名单中"特别推荐 此沙"的字眼,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关于港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,也让这位从大凉山走出的彝族少年,成为行业与观众重新审视"演员价值"的切口。
影片点评:说实话成龙扮演黑社会老大着实有些正义凛然过了头,只有大哥范,完全没有黑帮的狠戾和暴虐气息,听到那句“我们是黑社会吗?”简直大爆笑。而且第一次见Jackie Chan不会打架以死收尾,很惊讶。还有徐静蕾和范冰冰又是不出意外的花瓶担当,相比较星光熠熠的卡
上映前被贴“成龙主演+港片警匪”的“扑街标签”,《捕风追影》却成暑期档黑马:豆瓣8.1分,猫眼预测票房10亿+,